我与公交的十年维修故事
王征
2013年3月我进入邯郸公交,今年恰满十年。十年里,我与企业共同成长,从二十初出茅庐的稚嫩,蜕变为三十而立的沉稳,从少不更事的大学毕业生,成长为一名成熟干练的后勤管理人员,我深耕着自己的岗位,也见证着公交维修行业的一步步发展。
时至今日,我依然清晰地记得,走进公交的那一刻,心中充斥的亲切与不安。亲切是因为我是一名公司子弟,“公交”这个名字仿佛从出生起就被刻进了记忆中,在之前的二十多年,她早已融入了我的生命。不安则是因为我即将告别校园生活,以一名修理工的身份开启人生新的阶段。
汽车维修这个行业向来都是男性占主导地位,在保养厂也不例外,初来乍到的我,令很多人都不理解:修车可不是个轻松的工作,满车间的小伙子都累得扛不住,更何况一个大学毕业的小姑娘,指定得当“逃兵”!
那时车间的女修理工除了我,还有一个孙丽敏,与我不同,她可是干了一辈子的“老修理”。闲来无事,她总会找我唠唠家常,讲讲她的公交故事。孙姐1991年参加工作,起初刚接触这份工作,父母家人也满不理解,甚至劝她转行。可她硬是排除众议,说:“工作不分男女,也没有好坏,选择了就要珍惜!”于是这一干就是二十多年。她还讲起自己刚参加工作时的事,那是90年代,公交车车况差、毛病多,每天的故障维修、车辆保养让修理工们忙得不可开交,遇到车辆集中检修或是临时性维修任务,干到凌晨三四点也是常有的事。当时只有二十多岁的她,最怕的不是工作时的又困又累,而是半夜上厕所连个作伴的人都没有。说起过去的时光,孙大姐的脸上有怀念、有自嘲、有幸福……有太多太多复杂的情绪,却唯独不见抱怨。看着她下地沟、上车顶、排查线路、检修故障,看着她满身油污、满脸汗水、满车间的忙活,看着她规范操作、技艺娴熟,我的耳畔总会响起那句经典的唱词“刘大哥讲话理太偏,谁说女子不如男”!
在孙姐的影响下,我不仅没做“逃兵”,还决心要做好维修工作。专业不对口就利用业余时间看书学习,业务不熟练就加班向老师傅们请教。渐渐地师父改变了看法,帮我开小灶、讲基础、传经验,很快我就适应了维修工作,可以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维修、保养项目。虽然脸上时常沾染着油污,手指磨出了厚茧,但我为自己一点一滴的进步而欣喜、自豪。
有人说,修理工这工作没前途,每天在机器、油污里摸爬滚打,既没有公交司机风光,也没有乘务员体面。细细想来,我听说过北京的乘务员李素丽,也知道邯郸的公交司机申宝生,确实没见过修理工里的“名人”。直到有一天,我看到一段张贴在公交车车厢的先进事迹——杨虎创新工作室,才知道原来朝夕相处的同事竟是“深藏功与名”。
杨虎工作室的小改小革,不仅减轻了修理工的劳动强度,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,还提升了同志们的工作热情,几年时间里为企业节约、创效50余万元。
后来我了解到,杨虎创新工作室以技术创新为核心,以小改小革为抓手,他们改装制作大量维修工具,如龙门吊车、机器修理移动平台、轮毂装卸车等,大大的减轻了修理工的劳动强度。他们研究改进许多维修技巧技法,如电控天然气发动机故障检测及排除方法、离合器压盘维修改进技法、公交车气瓶及支架的改装技巧等,为企业节本创效数十万元。而杨虎本人更是被邯郸市政府、邯郸市总工会授予“邯郸市技术能手”,并多次受到市直工委、交通局的表彰。正所谓“行行出状元”,修理工也不例外。而透过这些荣誉,我也看到了修理工的不易。炎炎夏日,连在室外站一站都会汗流浃背,他们却手握工具进行着高强度的作业,头发、衣服被汗水打湿了一遍又一遍,一不小心还会被机器的余热烫伤;凛冽冬日,为了方便作业只能轻装上阵,头皮冻得发麻,手指冻得僵硬,有时还要钻进车底,躺在冰冷的地上进行维修。
他们吃苦耐劳、奋力拼搏的精神,使我在不知不觉中汲取到一股力量,以至于在后来的时光里,不论站在什么岗位,从事什么工作,我都能坚守初心,默默奉献。
2015年我转岗成为一名服务部信息员,在学习维修报单的过程中,我惊讶地发现,作为三十多个厂家服务站的服务部其实才成立不到两年,之所以能迅速发展得益于邯郸公交的企业实力和信誉。那一年作为维修保障单位的公交保养厂、大修厂,积极调整维修结构,变身保障、经营双职能单位,乘着公交三产改革的东风,将对外维修业务发展得如火如荼:人员重组成立外修工段,抢修车由最初的一辆增加至两辆、三辆……,添置设备增设轿车维修车间,甚至干起了工程建设项目。公交修理工到乡间地头维修农用机械、到高速路边抢修、到街边巷尾搭建候车廊……在这个瞬息万变、不断更迭的时代,我们的修理工与时俱进,在创新中发展,在改革中前行!
和许多人一样,过去的十年里令我感触最深的莫过于三年疫情。它带给我们太多的挑战和压力,全市封控、全民“阳过”、各行各业停滞不前,邯郸公交也不例外,而公交行业更是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,内部车辆维修保养量急剧下滑,赖以创效的社会服务站业务同比下降超50%。就在经营局面举步维艰的情况下,修理工们站了出来,决心“好活儿、赖活儿都干!大活儿、小活儿不挑!”不放弃任何一个创效机会。他们保养过臭气熏天的垃圾车,也修过人人避讳的殡葬车,搭过车棚,按过护网,也做过几毛钱一张的手工拉花,还学会了修理空调变频器和LED电子板,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。他们让我真真切切地认识到:困难,不过是需要克服的事情,迎难而上总有一条道路能穿越逆境,望见曙光!
星光不问赶路人,岁月不负有心人,时钟滴滴答答的走个不停,转眼我已在公交度过了十个春秋,虽已成长为一名管理人员的我,却始终没离开这个与修理打交道的地方。一路走来,我看到了公交修理工的质朴,体会到了公交修理工的艰辛,也感受到公交修理工的坚韧,更从他们身上学习到奋勇争先、无私奉献的工作精神。我庆幸,能与他们一同成长,一同书写属于我们的公交维修故事,而在未来的岁月里,我们相约,始终坚守在公交,坚守在热爱的岗位,不忘初心,共谱新篇!